本文转自:人民网-陕西频道
人民网“行进中国”陕西调研采访团
“34元一斤!今年蚕茧品质好,价钱更高!” 夏日炎炎,延安市延川县的蚕茧收购点人头攒动,江苏收购商肖干亮出今年收购的行情,引得蚕农们喜笑颜开。
养殖户正在“窑洞蚕房”里忙碌着。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
“我们这里桑叶品质很好,粗蛋白、脂肪、可溶性总糖含量都优于南方地区,窑洞里的温度也正适合养大蚕。”延川县农业农村局的一名干部对记者说。
延川县近年来大力发展桑蚕产业。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
黄土高原何以养出“金蚕茧”?产业基础是保障,政策扶持添动力,创新升级是关键。
2018年至2021年,延川县在关庄镇杨家坪村试点开展栽桑养蚕,取得了不错的成效。
2022年,养蚕产业全面铺开,延川县委、县政府专门印发《支持弱产业村发展蚕桑产业的实施方案》,出台了苗木栽植、蚕房建设等优惠扶持政策,让当地农民在自家窑洞里就能养出发家致富的“金蚕宝”。
冯莉萍(左)正在向技术专家学习养殖技术。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
在延川县关庄镇王家沟村的蚕桑基地,村党支部书记冯莉萍的“技术讲堂”又开课了。
“记住三个关键:消毒要狠、喂食要准、观察要勤……”边示范边讲解,这位女支书把晦涩的技术要领拆解细化,变成了村民听得懂的“大白话”。
2024年9月,王家沟村的黄土窑洞里,第一批蚕种正式“安家落户”。
“刚开始村民顾虑很多,担心养不好、收益不好,又怕卖不出去,我就自己先学着养了两张,结果卖了6700多块钱。”冯莉萍回忆道,大家看到收益不错,都陆续加入进来,今年又有6户村民开始学着养蚕了。
延川县关庄镇王家沟村今年结的第一批蚕茧。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
养蚕是个精细活,不但要保障桑叶供给,还对蚕房里的温度、湿度有着严格的要求。
“连蚕宝宝的饭量都要精确到克!”村民白瑞冬笑着告诉记者,虽然去年就开始养蚕,但说起这门手艺,他坦言今年还是有点手忙脚乱,需要县里的技术员帮他“稳一稳”。
7月下旬,正是今年第二批蚕的养殖关键期,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副主任刘艳芬连着几天都钻在桑园和蚕房里,向蚕农讲解桑树修剪、水肥管理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科学管护方法。
“采摘的时候,记得从上往下采,小蚕期采上面的桑叶,到大蚕期就继续往下采。采摘时间记得选在上午或晚上。”刘艳芬反复叮嘱道。
养殖户正在桑园里采摘桑叶。人民网记者 李志强摄
收购点里,忙碌一直延续到深夜,肖干一边仔细检查蚕茧品质,一边招呼同伴加快称重打包的速度,村民们或揣着沉甸甸的钞票,或查看着手机钱包里的账户余额,个个露出满足的笑容。
“今年我养了5张蚕,蚕茧收了605斤,卖了2万多块钱,明天去给婆姨买几身新衣裳,再去挑个大电视!”农户张卫生早就计划好了这笔收入的用途。
从江苏来的收购商正在收购蚕茧。延川县融媒体中心供图
截至目前,延川县共有桑园面积1.6万亩,配套建起村集体蚕房18座,配置蚕架1350套、养蚕设备256台,为6个村桑园配套了滴灌设施。2025年计划养蚕1000张,预计产茧60吨,收入可达500万元以上。(李志强)
点击进入专题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