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全球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。美国和苏联两大超级大国相继崛起,都试图证明自己是“世界霸主”。在这种背景下,他们纷纷联合其他国家,展开了各自的“对立”行动。而在这个过程中,朝鲜成为了他们争夺的焦点。美苏双方都将目光投向了朝鲜,甚至将朝鲜一分为二,企图利用朝鲜的地理和政治位置来谋取利益。
斯大林在面对金日成提出的统一朝鲜请求时,决定同意支持。这背后隐藏的是苏联的一个“阳谋”,即无论朝鲜战争的最终结果如何,苏联都能够从中获取利益,并且借此机会在东亚地区牵制中国和美国两个大国。苏联的这一布局,尽管看似周密,但最终却被毛主席一招破局,令其计划失败。
斯大林的“阳谋”实际上是基于朝鲜战争的几个可能结果。回溯到1910年,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,二战结束后朝鲜恢复了自由。原本,美国打算接手朝鲜,但苏联抢先一步占领了朝鲜北部。为了确保美国能在朝鲜获得相应的利益,美国提出了一项荒唐的划分方案:以北纬38度为界,将朝鲜分为两部分,美国占领南朝鲜,苏联占领北朝鲜。最终,苏联接受了这一划分。
展开剩余78%当新中国成立后,苏联依旧控制着东北铁路以及大连、旅顺的海口,这其中有一部分责任要归咎于蒋介石。为了确保内战顺利进行,蒋签署了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》,将这些重要的资源和地区交给了苏联控制。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和周恩来都意识到必须尽早修改这个条约,以确保国家的主权不被侵犯。虽然斯大林强烈反对,但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外交斗争和美国的牵制,最终苏联被迫同意修改条约,并约定在1952年将东北铁路和大连、旅顺海口的控制权归还中国。
然而,斯大林并未因此停止他的“布局”。在金日成提出统一朝鲜时,斯大林同意了。因为他认为,不管战争结果如何,苏联都能获得一定的利益。第一种情形是,美国不出兵,朝鲜得以统一。这样一来,朝鲜便成了苏联在东亚地区制衡中国、美国以及日本等国的棋子,是苏联最理想的结果。为了实现这一设想,苏联对北朝鲜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武器。第二种情形是,美国出兵,北朝鲜顶住美国的进攻。苏联认为,只要北朝鲜能守住一半的朝鲜,那就能让苏联在欧洲对抗美国,同时北朝鲜还可继续在东亚地区牵制中国和日本。第三种情况是北朝鲜战败,南朝鲜统一,美国占据全朝鲜。此时美国将驻兵朝鲜,并在中朝边境增兵,从而与中国形成对峙。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必然会请求苏联援助,苏联可以借此加强在中国的影响力,甚至在中国“驻兵”。第四种情形是北朝鲜战败,中国出兵。中国援助北朝鲜的情况下,苏联可以再次提出条件,要求中国支持其利益。无论哪种情况,斯大林认为苏联都能从中获利。
然而,毛主席洞察到了斯大林的“阳谋”,并决定采取主动打破局面。朝鲜战争爆发后,北朝鲜一路推进,甚至越过了三八线。美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管,联合多国组成“联合国军”介入,并派出第七舰队阻止中国解放台湾。仁川登陆后,局势发生了转折,北朝鲜被击退至三八线以内。金日成向苏联和中国请求直接出兵援助。
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,如果美国占领整个朝鲜,中国将面临苏联和美国两大超级大国的压力,这对中国来说将是极大的威胁。因此,毛主席决定支持朝鲜,帮助朝鲜就等于为中国赢得了未来的战略空间。虽然斯大林认为中国出兵与否最终都需要依赖苏联的帮助,但毛主席依然决定孤注一掷,即便没有苏联的空军支持,依然派遣中国志愿军援助朝鲜。
1950年10月25日,彭德怀带领中国志愿军跨越鸭绿江进入朝鲜。毛主席和彭德怀都清楚,这一战不能输,否则之前的所有努力都会化为泡影。因此,志愿军每个士兵都拼尽全力,最终中国凭借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战斗精神,成功地抗美援朝,并将美国从战场打回谈判桌上。这一胜利完全出乎斯大林的预料,但却在毛主席的预料之中。
斯大林当初对朝鲜战场的设想,毛主席也曾深思熟虑。他的结论是,无论如何不能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,否则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。因此,毛主席巧妙地将中国军队命名为“志愿军”,以避免美国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宣战。同时,在朝鲜战场上,中国志愿军将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压制到三八线,未再越界,这也向美国传递了一个信号:中国并不希望与美国恶性对抗。
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中国争取了几十年的相对和平与安全环境,同时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空间。美国在随后的越南战争中,因为担心中国的军事干预,不敢越过三八线,这也是朝鲜战争所带来的“后遗症”。如果斯大林碰到的不是毛主席,或许他设计的计划会取得成功,但最终毛主席凭借其卓越的战略眼光,走出了一步“险棋”,并且取得了胜利。
中国在朝鲜战场的胜利,不仅提升了国家的国际地位,也确保了国家的安全,并将朝鲜半岛变成了中国的战略缓冲地。更重要的是,朝鲜战争使得中国赢得了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动权,为后来的核武器研发和世界战略布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在这场历史性的博弈中,毛主席的决策为中国的未来铺就了更加坚实的道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